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授予年度 成果名称 成果介绍 操作
2020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荒漠稀疏植被精细识别研究 采用地面光谱与无人机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干旱荒漠区典型稀疏植被进行了光谱分析和植被信息提取研究,探索了无人机遥感数据在荒漠植被信息提取中的应用技术和前景。
2020 石羊河流域荒漠植被时空变化格局及驱动因素量化研究 1.建立区域尺度上荒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反演模型;2.探索2000年以来石羊河流域荒漠植被动态格局,及其主要气候要素的响应规律和区域差异性;3.定量分析人类活动的相对作用强度。
2020 流沙先锋灌木沙拐枣克隆生理整合的作用机制研究 项目运用2H和14C同位素标记技术,验证异质性生境条件下沙拐枣的生理整合的运输格局和强度,揭示不同风沙胁迫以及不同发育阶段对沙拐枣克隆整合格局的影响,探讨其各个生理整合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为防风固沙灌木沙拐枣的培育及示范推广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
2020 Na+在黑果枸杞中的抗旱作用及离子分配研究 项目通过分析黑枸杞对干旱胁迫的一系列生理响应,阐明了其耐旱性及抗旱策略;探讨了在干旱胁迫下加入适量Na+对渗透调节物质在黑枸杞中的积累、渗透势、光合作用等影响,揭示了适当浓度NaCl可通过提高Na+、K+含量及调节光合作用促进植株发育、缓解植株的干旱胁迫。
2020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野外风洞研制与应用 1.研发制备了野外风洞设备,提升了甘肃省治沙所野外相关研究能力;2.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保护性耕作试验土地土壤风蚀数据,与田间观测数据吻合度高。
2020 河西绿洲边缘油用牡丹生长特征及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开展了河西紫斑牡丹演化、生态适应性、生长特性及育苗造林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了育苗造林技术,项目在民勤沙生植物园建成了牡丹芍药园区,填补了该园空缺,引进紫斑品种20余个,建成了河西牡丹研究基地,初步筛选了新品种。
2020 甘肃民勤沙尘暴源区沙尘输运规律与理化特征及下垫面对其影响的实验观测研究 项目利用设置在民勤县境内绿洲内部、绿洲边缘、沙漠和干涸湖盆四种下垫面的近地面沙尘观测系统,测量并分析沙尘暴研究的关键区域甘肃省民勤县境内不同下垫面条件地表0-1m风沙流结构、流量以及近地面1-50m范围不同高度的沙尘通量、浓度,0-50m范围内风速、湍流程度,在对多个观测层次所收集到的沙尘暴颗粒物物理、化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阐明沙尘颗粒物化特性的垂直变化特征和水平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研究区域下垫面特征变化对沙尘传输过程中沙尘颗粒物理化特征及输运规律的影响,建立区域沙尘天气沙尘颗粒物理化特征基础数据库,为沙尘起沙模式以及沙尘气候强迫的参数化研究及其验证提供基础资料,为沙尘天气尘源区的确定及区域沙尘天气危害评估并据此提供出有效的抑沙滞尘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020 民勤人工胡杨林高效节水栽培技术研究示范 项目通过民勤境内胡杨的本底调查,结合水分控制试验,分析天然胡杨分布与土壤因子关系,探究不同龄级胡杨根区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特征,揭示胡杨叶片生理指标对土壤水分的响应;比较不同的灌溉措施的节水效果,阐明胡杨生存的生态水文阈值;建立胡杨林高效节水示范栽植点,并进行技术推广和指导,为人工胡杨林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天然胡杨在干旱荒漠区的科学保育提供依据。
2020 荒漠化防治及沙区资源利用国际科技特派员 项目通过蒙古国土地调查基础上,确定不同域的生态现状,提出生态保护建议;筛选当地适用的草地沙化监测指标,进行草地沙化类型划分,实时监测区域草地沙化发展与趋势,建成草地沙化危害预警体系,进行草地沙化防治技术合作研究。
2020 甘肃荒漠区野外观测及生态修复基础条件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 项目结合实验室及野外台站建设,通过购置更新仪器设备、完善试验示范基地、共建治沙站等措施,进一步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逐步建成了完善的荒漠区野外监测及生态修复体系,为研究所搭建了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
2020 河西走廊沙地典型一年生植物构型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与适应机理 项目以河西走廊沙地典型一年生植物沙米、虫实、雾冰蔾和盐生草为研究;依据一年生植物生长发育节律和物候特征,观测一年生植物构型动态发育特征,并建立一年生植物的构型模型和生长模拟模型,从模型角度认识沙地一年生植物的构型生长发育过程,揭示其构型对环境的响应与适应机理,从而为荒漠区一年生植物种群、群落,甚至荒漠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020 一种风沙环境风洞可移动半自动多功能坐标架 项目来源于一项发明专利:一种风沙环境风洞可移动半自动多功能坐标架(ZL 201710290406.1),包括上框架、下框架。以实现同时多点风速测量、可移动,测量结束可移出风洞的坐标架。
2020 基于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分析的防风固沙体系优化研究 以典型荒漠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及驯化适应研究为基础,分析沙生植物对强太阳辐射的能量分配特性,不同物种配置下的群体效应及对风沙运动抑制作用的相关动力学过程,构建防风固沙体系优化配置模式,提升风沙防治研究团队的能力,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学科建设。
2020 光伏电场建设对河西走廊荒漠区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项目通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河西走廊荒漠区光伏电场内不同光伏板位置以及电场外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特征。
2019 中东亚干旱区荒漠化遥感监测与修复模式国际科技合作 项目通过对基础数据分析,开展伊朗扎因代河流动和中国疏勒河流域研究区退化生态系统的识别,调查了蒙古国中南部草地沙化现状,获得了一套适合中东亚干旱区典型退化生态系统遥感识别和监测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识别出退化过程趋势,明确了生态保护后的生态效应,建立 了研究区数据库,提出了研究区生态恢复及生态安全建设的建议。双方进行了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提高了伊朗和蒙古国荒漠化监测和研究能力。
当前1/2页,共28条记录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mqd@cern.ac.cn TEL:15214045167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